个人书籍推荐
最近也有很多朋友在我的回答里或者是私信留言问到,能不能推荐两本书看。
但是我本人佛教道教的问题都有回答过,也不知道各位想看的是哪种类型,故此整理成一篇文章给各位推荐推荐值得一看的经典著作。
会在最下方附上一些书籍中的摘录。
佛教:《五灯会元》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《坛经》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《佛心禅话》《金刚经》《楞严经》《阿含经》(阿含经有四部,称为四阿含,其中《长阿含经》和《杂阿含经》都值得一看,根据我多年被吊打的经验总结,有的佛教徒看过很多经文,很能打,面对真正的高手,没看过阿含经基本就不在一个维度)
道教:《黄帝阴符经》(张果注解版本)《洞灵真经》《悟真篇》《淮南鸿烈》《金丹正宗》《抱朴子内篇》《道禅集》《内观经》《坐忘论》《心目论》《太上感应篇》《道枢》《清静经》《太玄宝典》《道机经》《道法会元》(你想了解的正一都在这里,全书二百六十八卷,我看过一卷,可以说完全没看懂)《龙门心法》《大洞玉经》(这个很厉害,记录了不少正一道的符诀法咒,但是没传承之人真心看不懂)《草堂集》金- 挂名编纂的版本。(道教诗歌大全,不是总有人问有没有道教诗集吗,草堂集就是。另外,李阳冰编著的《草堂集》也很有趣)
《龙门心法》摘录:但我所说皈依三宝法门,须要皈依真三宝。何以故?大众!如今三皈依视为泛常,早晚在圣像之前,日诵礼拜而已,并不曾嚼破皈依端的,为何而来。故尔毕竞沈迷 ,不免轮回。如何得明大道,得脱生死哉!
所说皈依三宝者。皈依意,使念无生灭,则道宝可得而明;皈依心,使机无障碍,则经宝可得而悟;皈依身,使眼无见,闻无闻,臭无嗅,舌无尝、手无妄动、足无妄行,不染邪淫巧浊,躬行苦行,劳其筋骨,饿其肌肤,惰其肢体,舍其形骸,则师宝可得而感矣。
《道法会元》摘录:师曰:大道无言,可以神会;妙法无传,可以心受。善行持者,行道不行法;善求师者,师心不师人。又曰:先天而生,生而无形;后天而感,感而有情。寂而感,感而寂。非至人,孰能与於此哉。
此外还有一些书籍:如道家的《道德经》《庄子.大宗师》《 .道经》,还有《孙子兵法》《棋经》《韩非子》,这些是推荐给对国学文化感兴趣的人来看的。
附上之前在别的问题下整理出的摘录,都是本人辛苦整理,未经允许,禁止盗用,想整合资料自己去整理。
4.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。——《坛经》
5. 汝负我命,我还汝债,以是因缘,经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
6.人生八苦:生,老,病,死,爱别离,恨长久,怨憎会,求不得,五蕴炽盛。如何无我无相,无欲无求?——《法苑珠林.八苦部》
7.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,心不动则人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;如心动则人妄动,则伤其身痛其骨,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。——《佛心禅话》
9.于诸惑业及魔境,世间道中得解脱,犹如莲华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——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
10. 之人,犹如执炬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。——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
12.故得道者,志弱而事强,弱,柔也。强。无不胜也。心虚而应当。当;合也。所谓志弱者,柔毳安静,藏於不敢,行於不能,恬然无虑,动不失时,与万物回周旋转,不为先唱,感而应之。
——《淮南.鸿烈》
16.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——《心经》
17.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——《心经》
18.夫一心之源。本自清净。心随境转。妄念即生。——《御制金刚经集注序:朱棣》
20.莫把禅机作谜猜,心空观透自如来。个中嚼破诗中味,草木山河眼尽开。——《道禅集》
21.其嗜欲深者,其天机浅。——《庄子.大宗师》
22.夫耳耽 ,目好美色,口嗜滋味,则五脏摇动而不定,血气流荡而不安,精神飞驰而不守,於是正气散而湿邪之气乘之以生疾矣。——《道枢》
23.天地者,盗万物使有衰朽者也。万物盗人,使有老死者也。人盗万物,使不常存而有用者也。故不善盗者,盗其形不盗其精,反为万物所盗焉。善盗者,盗其精,所以能盗万物而长生矣。——《道枢》
24.所以学道之初,要须安坐,收心离境,住无所有。因住无所有,不着一物,自入虚无,心乃合道。——《坐忘论》
25.人生而命有长短者,非自然也,皆由将身不谨,饮食过差,淫泱无度,作逆阴阳,魂神不守,精竭命衰而病萌生,故不能终其寿也。——《道机经》
26.多思则神殆,多念则志散,多欲则损智,多事则形疲,多语则炁争,多笑则伤藏,多愁则心慑,多乐则意溢,多喜则妄错昏乱,多怒即百脉不定,多好即专迷不治,多恶即憔悴无欢。此十二多不除,丧生之本也。唯无多者,几近真人矣。——《小有经》
28. 目贵明,耳贵聪,心贵智。目明则视无不见,耳聪则听无不闻,心智则思无不通。是三者无拥,则何措而非当也。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,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,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。——《鬼谷子》
29.有好於外机,从目入,既入於内,所动其心,情动於中,必摇其神,既摇其神,以泄其精,既泄其精,必耗其气,既耗其,气形神始离。恍惚幻妄,忧思感情,事物劳形,精乱神散,真一离身,先天之祖炁日丧,而转转流荡於后天生死之域矣!——《金丹正宗》
30.人之所生者神,所托者形,方寸之中,实曰灵府。静则神生而形和,躁则神劳而形毙,深根宁极,可以修其性情哉。然动神者心,乱心者目,失真离本,莫甚於兹。——《心目论》
31. 男子禀天道,得阳之气,生肾;女子禀地道,得阴之气,生血生心。故男子炼气成真而 ,女子炼血成真而保神,阴阳造化,各有异焉,所行之道,亦各不同。——《太玄宝典》
33.道不能得者,为见有心。既见有心,则见有身。既见其身,则见万物。既见万物,则生贪着。既生贪者,则生烦恼。既生烦恼,则生妄想。妄想既生,触情迷惑,便归浊海,流浪生死,受地狱苦,永与道隔。人常清静,则自得道。——《清净经》
35.圣人之道,去智与巧,智巧不去,难以为常。夫智巧在,必背道而行诈,故须去之。民人用之,其身多殃,主上用之,其国危亡。因天之道,反形之理,督参鞠之,终则有始。——《韩非子》
36.故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。掠乡分众,廓地分利,悬权而动。——《孙子兵法.军争篇》
37.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——《金刚经》
38.迷时师度,悟了自度,度名虽一,用处不同。——《坛经》
39.我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: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——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
40.应无所往,而生其心。——《金刚经》
41.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——《庄子》
42.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,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君子淡以亲,小人甘以绝。——《庄子》
43.凡人心险于山川,难于知天。——《庄子》
44.修道成真者,必先去乎邪僻之行,外事不干於心,端坐内观,念起则灭之,虽然惟灭动心不灭照心,惟凝虚心不凝有心。——《道枢》
45.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——《 .道经》
46.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 ——《孙子兵法·军形篇》
47.善胜者不阵,善阵者不战,善战者不败,善败者终胜。——《棋经》
48.胸有惊雷,而面不改色者,可拜为上将军也。——《庄烈帝·上卷》
51.人以难伏,唯在于心,心若清净,则万祸不生。所以流浪生死,沈沦恶道,皆由心也。妄想憎爱,取舍去来,染着聚结,渐自缠绕,转转系缚,不能解脱,便至灭亡。由如牛马,引重趋泥,转增陷没,不能自出,遂至于死。人亦如是,始生之时,神元清静,湛然无杂。既受纳有,形染六情,眼则贪色,耳则殢声,口则耽味,鼻则受馨,意随健羡,身欲肥轻,从此流浪,莫能自悟。
——《内观经》
52.凡敌无事而自补者,有侵袭之意也。弃小而不救者,有图大之心也。随手而下者,无谋之人也。不思而应者,取败之道也。——《棋经十三篇.合战篇》
53.祸福无门。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。如影随形。——《太上感应篇》
54.故知胜有五: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,上下同欲者胜,以虞待不虞者胜,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——《孙子兵法.谋攻篇》
55.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——《大学》
56.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——《中庸.第十三章》
57.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——《中庸.礼记》
原文链接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439955045
原创文章,作者:xyhu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yhun.com/84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