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籍推荐
书名:美学漫话
作者:宗白华
摘抄:
诗句之美
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。改造我们的感情,使它能够发现美,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“移我情”;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,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,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“移世界”。
培根的著作里所说的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(见《神圣家族》)
‘蓝溪白石出,玉山红叶稀,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’
3希腊杰作的一般主要的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,既在姿态上,也在表情里。
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,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,在希腊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,尽管是处在一切激情里面。
在极端强烈的痛苦里,这种心灵描绘在拉奥孔的脸上,并且不单是在脸上。在一切肌肉和筋络所展现的痛苦,不用向脸上和其他部分去看,仅仅看到那因痛苦而向内里收缩着的 ,我们几乎会在自己身上感觉着。然而这痛苦,我说,并不曾在脸上和姿态上用愤激表示出来。他没有像维琪尔在他拉奥孔(诗)里所歌咏的那样喊出可怕的悲吼,因嘴的孔穴不允许这样做(白华按:这是指雕像的脸上张开了大嘴,显示一个黑洞,很难看,破坏了美),这里只是一声畏怯的敛住气的叹息
太阳的光
洗着她早起的灵魂,
天边的月
犹似她昨夜的残梦。
(《流云小诗》)
中国的建筑之美
人与外界既有隔又有通,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。有隔有通,这就依赖着雕空的窗门
“山色湖光共一楼”“画中游”
“山翠万重当槛出,水光千里抱城来”(许浑)。都是小中见大,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,丰富了美的感受。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,也总是有局限的。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,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,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,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。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。
元人杨载《景阳宫望月》云:
大地山河微有影,
九天风露浩无声。
明画家沈周《写怀寄僧》云:
明河有影微云外,
清露无声万木中。
清人盛青嵝咏《白莲》云:
半江残月欲无影,
一岸冷云何处香。
杨诗写函盖乾坤的 的帝居气概,沈诗写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,盛诗写风流蕴藉,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。一主气象,一主幽思(禅境),一主情致
“寒塘渡鹤影,冷月葬花魂”
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,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,它的卷舒取舍,好似太虚片云,寒塘雁迹,空灵而自然!
德国诗人侯德林(Hoerdelin)
谁沉冥到
那无边际的“深”,
将热爱着
最生动的“生”
一个人在站在死亡边缘的时候,才会在意生命的美好
“舒卷取舍,如太虚片云,寒塘雁迹”
画家胸中的万象森罗,都从他的及万物的本体里流出来,呈现于客观的画面。它们的形象位置一本乎自然的音乐,如片云舒卷,自有妙理,不依照主观的 看法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48459341
原创文章,作者:xyhu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yhun.com/7711.html